0551-62756988 / 62756999

学院概况

news

信息公开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发布日期:2023-10-26 14:29:33 浏览次数: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安徽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提出的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坚定地朝着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进军的关键五年。也是学院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关键阶段。为了精准把握“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确保学院规范、持续和协调发展,依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安徽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与发展形势

(一)“十三五”事业发展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秉承“教育报国、启迪创新、成人成才”的办学宗旨,以“系统规划、特色办学、创新引领、综合发展”为发展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育人方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进入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学院将高水平大学的创建列为学院的重点工作,组织全院学习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标准的精神实质和指标内涵,深刻了解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创建意义,确定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标准即为学院的发展要求,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方案即为学院的发展路径,坚定指导思想,明确创建思路,确立建设目标,通过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现场审核,被确定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2、专业与课程建设获得新成果。 学院一直以服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为己任,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设置和调整专业,根据学院特色定位,增加高、精、尖、缺的专业布局,目前已形成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引领、智能制造类和现代建筑类专业为主体、财经信息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在省内具有较高影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现有专业35个,涉及高职专科专业目录10个专业大类,23个专业类。学院以提升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就业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对接区域产业链岗位群,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邀请企业专家、技能大师等,参与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将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不断凝练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逐步形成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三类型、二结构、一拓展”的课程体系。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加快课程资源建设,学院现有省级精品开放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示范项目、智慧课堂试点项目9门,校级精品开放课程、智慧课堂试点项目13项。

3、教育教学改革获得新进展。一是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深入推进。学院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等文件精神,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夯实内涵,凝练特色,现已形成“双证融通、多主体育人”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学院设教学质量督察办公室,以精细化管理手段,整体布局,系统规划,开展全程化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按学期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建立了“两级监控、三层评价、四阶段检查”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4、队伍建设获得新成就。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办学以来,学院根据发展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多措并举,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出台《合肥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合肥科技职业学院特殊人才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教研室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为人才引进、师资培养和团队建设构筑制度保障。现有专任教师351人。其中专业课教师301人,生师比18:1,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达到70%,形成了数量充足、结构较为合理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积极吸引企业、行业高水平专业和管理人才,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质量。同时鼓励、引导、支持在职教师进行学历提升,增强专业水平;积极实施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学习和专业实践,提升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参加专业进修与学历提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以赛促建,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师说课比赛、专家进校指导等多样化的教学竞赛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树立典型和榜样,带动全体教师业务和教研能力提升,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学院。 

5、学生综合素质获得新提高。一是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十三五期间,在省级及以上赛事中,学院累计获得奖项近千项,多名毕业生获安徽省、合肥市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二是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不断完善。校园文化艺术季、感恩诚信教育、青年志愿者活动形成品牌并走出校门。三是毕业生就业成效显著。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全省平均5%以上,留皖率达70%以上,学生就业满意度、企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就业稳定率、起薪点等考核指标均保持良好以上。

6、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新成效。一是环境育人进一步推进。相继建成了校园主体雕塑:“科技英才拥抱未来”“八骏奋蹄志在远方”以及“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等文化标识,积极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实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学院与企业合作建立“大师工作室”和“生产性”实训基地,打造仿真的企业环境,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历练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品质。学院校史陈列室、宣传栏、电子屏以及报栏等设施上广泛宣传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正能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覆盖、全渗透,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成效显著,学院上下显现出和谐、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新建经管系、电子系教学楼、4-6号宿舍楼、双创中心等7栋。三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院加大各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对各系重点实验实训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和重新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目前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近8000元/生,以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开展校园数字化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技术先进、资源丰富、应用广泛、安全高效的信息化体系,达到提高传统校园效率,扩展传统校园功能,提高教育水平和管理效率。

7、党建工作打开新局面。一是党组织实现标准化。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二是党委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学院党委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建工作六个结合:即党建工作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学院改革发展、做好本职工作、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党员素质、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相结合。始终做好四个服务,即党建工作服务于党的政治任务、服务于学院建设发展、服务于全体党员、服务于全体教职员工。努力达到四个促进:即促进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促进学院建设发展,促进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素质和福利。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为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三是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配齐建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重点做好7个体系建设: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价督导体系。确保思政工作引领,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教学全过程。

    (二)“十四五”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师资队伍整体数量素质要求的矛盾有待破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高校内部治理能力亟需有效提升;经济社会特别是行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还很突出;经济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创新引领作用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双赢的运行机制亟需深度对接;职业教育开放式发展带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亟需有效推进。 民办教育分类改革时期,政策举措的不确定性为学院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十四五”事业发展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建设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目标,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以深化学院综合改革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优化提升院校治理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院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二)“十四五”事业发展基本思路(办公室)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人才优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以质量提升为中心,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持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持续推进以金课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双师型”为导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全力推动学院事业发展。

3、合作协同,走开放发展之路。推进产学研融合,重点加强融合创新,探索校企育人、融合发展的育人新模式,加强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营,推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4、守正创新,走特色办学之路。持续推进以品牌打造、质量提升的大学文化建设,遵循“教育报国、启迪创新、成人成才”的办学宗旨,践行“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切实开展务实教育”的治学理念,以系统规划、特色办学、创新引领、综合发展为指引,以建设促发展,以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成为同类院校中改革的示范、发展的标杆。

   (三)“十四五”事业发展目标定位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逐步稳定办学规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深化管理改革,实现精细化管理;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提高教职工幸福指数;把学院建设成为一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院校和技术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2、核心指标规划(详见附件《“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1)教学科研水平。深化内涵建设,学校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建立20个校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特色专业;组建15个校级教学团队,力争3个省级教学团队;关注青年教师培养,推荐5名省级学术(专业)带头人、力争获评3-5名省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名教师获省级“教坛新秀”或“优秀教师”称号;加大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力度,每个专业均建设完成至少1门省精品资源共享(或视频)课程、1-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或视频)课程;加快实验实训室建设,力争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立项10项;加大教学研究,积极申报更多的教学研究项目和研究成果奖;评选30-50门校级金课,力争立项10门左右省级优质课程。

(2)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注重素质教育,技能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每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深入推进学分制,参与安徽职业教育“学分银行”试点,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积累与转换。继续实行“1+X”证书项目,力争专业证书全覆盖,技能等级证书平均通过率不低于80%。学生参加国家级竞赛获奖项10个以上。

(3)专业建设。经过5年建设,使学院专业规模保持在50个左右,其中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20个左右,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更趋合理,专业体系与行业、区域产业链紧密对接;建立健全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点突破,联动发展,促进教育链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建设重点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融合发展新兴专业。深化教学教材课程改革,丰富专业内涵,专业教学团队、教学仪器设备、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保障有力;学生、社会、用人单位、政府对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物联网技术、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智慧项目管理和大数据开发与应用等领域建设新兴专业,培育专业增长点;服务支撑安徽省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三地一区”建设。

(4)队伍建设。“十四五”期间,进一步落实“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稳定”相结合,结合学院专业建设和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数量适宜、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5)办学规模。到2025年底,力争实现各类在籍生2.7万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4万)。

(7)党的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质量攻坚为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推动事业发展为落脚点,全面加强学校党建工作,使学校党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党员教育管理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委的政治核心、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党风廉政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统战群团工作更有活力和实效,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三、重点任务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全面强化体育、美育工作,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宪法教育。

(二)专业建设提升工程

在优化现有专业的基础上,动态调整专业设置,集中力量打造适应办学定位的专业、专业群,到2025年,保持招生专业数在50个左右。50%的专业成为校级重点专业,建设10个左右的省级重点专业,2个及以上国家级重点专业。到2025年,2-3个专业达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00个以上,依托合肥科技职业教育集团,遴选1-2家优秀企业联合共同组建双主体产业学院,开展“双主体”育人深度合作,校企共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核心课程、共编校企合作教材,实现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三)科研实力提升工程。继续秉持“围绕教学做科研,做好科研促教学”的原则,积极推进科研提升工程。通过外招内培等多种方式,引进高水平科研人才,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推动科研创新的水平升级。进一步优化学院教科研成果奖励和资助政策,创造科研实验的硬件条件,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和机制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科研环境。秉持开门办学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坚强与实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搭建学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学校裕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将他们的有效资源融合到教师的科研全过程,同事将教师门的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的实践,检验成果的实用性。

(四)人才队伍质量提升工程。

学院在 “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稳定、保障”相结合,努力建设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适宜,能够适应学院质量发展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一是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努力建成“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队教师队伍,实现专任教师达到7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中硕士学位以上占教师总数的60%,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5%,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要达到70%以上,专业课“双师”素质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80%。实施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引进培养计划,力争培养和引进20名左右省内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力争在各级重点专业和优势专业设置特聘教师岗位30个左右;制定优惠政策,引进符合专业发展的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有计划地从企业及社会上聘任100名左右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与学院专业相适应、数量合理、质量合格、业务娴熟、相对稳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做好教师培训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改善教师学历结构;鼓励、支持、指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发表学术论文论著,申报立项、多出成果;建立健全学院“以老带新”机制,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并积极创造条件,特聘专家来校讲座,外派教师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开阔教师视野;实施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计划,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习、培训,参加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注重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明确职责与任务,实行专项经费资助,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结构合理、团结协作的教师梯队。

二是建设高素质管理队伍。实施“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加强新进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重点开展高等教育管理基础理论及相关政策法规,岗位职业道德,学院管理制度以及信息技术等专门技能教育和培训,加强在岗管理干部的管理业务和技能培训,实现管理干部校内培训常态化,建立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高效精干”的管理队伍。

三是建设高能力学生工作队伍实施“育人能力提升计划”,强化对辅导员队伍人才引进的选拔及培训,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

(五)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传统产业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紧密对接产业 链,聚焦关键领域,加强应用型研究,注重科研成果推广。 以“民营中小微企业服务中心”等中心建设发展为抓手,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的合作,建设 10 个左右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十四五”期间,每年承担横向课题到账经费逐年增长,横向课题经费不少于 5000 万。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获专利 300 项以上。深化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机制,推动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接轨,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奠定基础,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六)学生发展服务水平提升工程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工作新平台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学生发展服务工作,着力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时代新人

1、强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学工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实现“以服务学生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队伍结构上,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高的专兼职学工队伍;着力提升学工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到 2025 年,按照教育部 1:200 的生师比和结构设置等要求,实现辅导员队伍在年龄、专业、专长、职级、职称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形成职能齐全的队伍结构。

2、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彰显个性、展示风采、增长才干、提高素质。鼓励学生参与省市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竞赛,实现各类竞赛 100%以上的学生参与度,推进竞赛奖项“国字号”攀登计划,加强校园学风建设的广度和力度。强化美育和体育培养,落实劳动育人。丰富“第二课堂”的育人形式,以各类学生社团为载体,按照“文化活动品牌化,社团活动特色化”要求,提升艺体、志愿服务等校园品牌活动的全影响力。

3、加快校友会系统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友工作办公室的组织建设,搭建多种平台,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加强校友与母校的紧密联系;建设多种新媒体平台,为校友联系、优秀校友宣传等活动提供支撑。积极形成学校持续关注校友成长、校友心系母校发展的良好局面。

(七)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坚定“管理严起来”“教学活起来”“学生忙起来”的改革目标,坚持依法依规依章办学,构建以党委领导、董事会决策、校长负责为核心,以职能部门和系部为依托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着力提升学校在“十四五”期间的治理效能。

1、按照现代大学文化治理理论,着力打造以学习、服务和创新为特质的组织文化。

以学校“十四五”和 2035 远景目标为引领,不断学习新思想、新理念与新技术,并内化为工作自觉,同时在相应的专业领域选定具体学习标杆,确定时间表路线图,学习务求实效、务求提高;确立服务导向的组织工作文化,全体管理人员与职能部门进一步增强服务教师教学科研、服务学生学习成长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提升组织的工作能力与发展水平。组织系统化、高质量的团队学习与培训,断深化全体教师员工的文化认同感、事业成就感、单位归属感和个人获得感。

2、深化主动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改革

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进一步落实院系(部)办学主体地位,完善院系(部)基本治理体系,扩大院系(部)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组织和产学研协同育人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权。构建联动高效的“院—系(部)” 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与执行力,全面增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活力、核心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3、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评价工作的“指挥棒”作用,围绕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评价层面,结合人才培养效果与目标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等评价指标,适度参考国内外权威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全方位提升学校建设水平;在系(部)评价层面,围绕学校总体目标与任务,采用分类评价的方式,重点衡量系(部)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管理创新等方面的成效;在管理人员评价层面,树立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管理机制,以管理队伍提升为重点,培养既坚守教育初心又深谙经营之道的新华大学管理人员,坚持多维度、多方位评价,最大限度发挥评价激励人才成长的作用,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八)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升工程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坚持开放合作的发展理念,坚持有选择的“请进来”、有章法的“走出去”、有目标的“深参与”,推动学校国际化水平实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

1、拓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

积极借鉴吸收国际知名高校先进办学经验,在全力做好现有中外合作项目基础上,继续探索与国外高水平、有特色的高校开展有深度、高质量的合作办学项目,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2、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

积极开展各类长、短期留学生项目,建立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为主、促进多元文化融合的留学生培养模式,整合语言学习、文化交流和专业学习的一体化培养机制。

3、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支持优秀学生赴海外优质高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创新开展线上学习与交流活动,通过短期文化游学和研习营项目等,鼓励学生参与跨文化交流与实践;设立全英文授课专业建设基金、留学生奖学金,拓展自费留学生项目。积极寻求与大中型企业合作,设立国际人才奖学金,为企业定向培养海外人才。  

(九)党建工作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建工作。持续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健全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的长效机制。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扎实的举措,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和政治保证。二是加强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扩大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完善党建工作制度,强化校院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党员干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领,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十大育人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推进课程思政,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四是加强对群团组织的领导,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推动群团组织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发挥作用。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激发共青团工作活力,强化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管理。强化应急处置,及时有效防范、化解、管控校园重大风险隐患,持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施组织建设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组织,成立由学院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十四五”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与管理。成立专项规划推进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组织负责人等共同参与。结合专项规划实施,全面落实学校总体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二)提供机制保障

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学院制度治理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管理制度,发挥制度治理效应。注重规划制定、规划实施、规划监控、规划调整、规划评估等阶段的衔接,实行规划全过程战略管理。建立规划目标监测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定期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完成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动态目标管理提供依据。对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确保“十四五”提出的发展任务的完成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优化条件保障

 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政策激励,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十四五”发展和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硬件资源的配置,通过科学的资源重组,进一步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率。科学配置新建硬件资源,通过新建设施、更新设备、改造提升部分现有硬件设施设备功能,实现新老资源的科学整合,为“十四五”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

(四)形成规划实施合力

加大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宣传力度,多种形式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十四五”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认同感,增强全体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全校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规划实施的强大合力,确保“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