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20]5号)文件要求,合肥科技职业学院高度重视此次评估工作,成立了以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彬为组长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学院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校长、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认真对照各项评估指标,进行了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现将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院基本情况
(一)学院简介
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是2012年5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是经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于1987年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学院成立以来,在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系统规划、综合发展、特色办学、创新引领”的办学思路,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等基本办学条件;深化内涵建设,提升规范办学和各项管理能力;推进改革创新,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质量保证,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和企业的广泛认可。目前,学院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引领、智能制造类和现代建筑类专业为主体、财经信息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位于合肥市紫蓬山风景区,校园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宜居宜学。经过近年的建设发展,学院已逐步形成了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办学特色正在沉积和凝练,发展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高招文理科录取率、分数线稳居全省同类院校的前列。
(二)在校生规模
近年来,在安徽省教育厅的领导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学院办学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 2015年招生1405人,2016年招生1689人,2017年招生1744人,2018年招生2128,2019年招生2077人(图1)。2015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为311分、379分,最高投档分数分别为523、494分,2016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为296分、344分,最高投档分数分别为436、440分,2017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293分、285分,最高投档分数分别为439分、409分,2018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330分、207分,最高投档分数分别为479分、431分,2019年文理科最低录取线分别326分、200分,最高投档分数分别为491分、424分。 我院历年来录取和报到情况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均处于前列,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
(三)基本办学条件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不断加大实验、实训、教学科研及学生活动等硬件设备建设的投入力度,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校园占地面积29.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建有百兆、千兆混合式主干的校园网络,配有教学用计算机总数1148台,多媒体教室3200多座位,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0万元;截至2020年8月底,图书馆馆藏图书80万余册。学院各项办学条件基本配套完善。
2.实验实训条件
学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建立了一批适应教学需要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初步形成学校育人与社会用人结合、教学环境与职业环境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目前学院每个专业都建立了5个以上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促进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为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全面发展
1.畅通主渠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落实战略部署、夯实制度保障。严格对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充分保障思政理论课在我院思政政治教育体系中的主导和主阵地作用。
2.确保全覆盖,分步开展“思政三分钟”专项活动
以学院“课程思政三分钟”的教学要求为契机,逐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同向合力,齐抓共育的效果,实现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使其确立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加强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道德与法治、诚信与感恩教育
1.开展爱国主题的影片展播。一方面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以崇高的敬意;另一方面,带动学生关注党史,了解党的光辉历程,认真总结和学习党的历史经验,激发爱党、爱国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2.组织志愿服务。本着“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宗旨,大力倡导“爱心奉献社会,关心帮助他人”的新风尚。通过一系列志愿者活动,弘扬雷锋精神,树立时代新风,培养了同学们关心社会、服务他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3.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如动漫设计比赛、测量测绘比赛、电子竞技大赛、汽车检测维修比赛、景观设计比赛、会计实务竞赛、陶艺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综合分析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学院现有学生专业、兴趣社团近五十个,通过不定期举行相应的社团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4.邀请专家、行业专员、企业人士等来院开展讲座。包括法律常识、消防常识、心理健康知识、文明礼仪、音乐鉴赏、成功励志、市场营销、就业指导等,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学院无安全事故发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强校之本,学院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人才管理、建立人才选培机制,以“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为目标,持续保障师资数量充足、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队伍质量,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和水平。
学院成立以院领导为成员的院师资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统领协调全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形成院领导重视,相关职能部门、各教学单位齐抓共管,共建师资队伍的有效责任体系,有力的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建院以来,特别是近3年来,根据学院快速发展和实际,研究制(修)订并出台《合肥科技职业学院人才引进办法》、《合肥科技职业学院特殊人才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办法》、《骨干教师管理规定》、《教师学历进修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为人才选拔、培养、发展等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学院不断拓展和优化人才招聘和引进渠道,特别是为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重视教师行业或专业工作经历,加大社会人才的招聘和引进力度,优化人才招聘考核方式方法和内容,增加师德师风考察,切实保证教师数量充足和师资质量的提升。现有专职教师4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资格)104人,硕士学历176人,生师比为17:1,达到高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文件要求的标准,比较合理的解决了师生数量相协调的问题。
实行职称评审、继续教育、在职培训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聘任制度,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实施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中高级职称人员逐年上升。实施《校内(外)兼课教师管理办法》,规范兼课教师管理。充分挖掘内部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培训经费支出,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学历进修,提升学历层次,提高专业知识深度,扩展专业视野,提升综合素质;通过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双师”等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深化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双师”素质教师不断提升;通过选派教师参加轮岗挂职锻炼和到合作单位顶岗学习,提升教师岗位实践能力和“双师”素质。
学院通过以赛促建的形式,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教师说课比赛、师德师风专项活动等多样化的教学竞赛活动,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逐步建立师资队伍梯队,树立典型和榜样,带动全体教师业务和教研能力提升。
另外,学院积极与领大传媒、讯飞、亚厦、索芙特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吸引一大批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到学院任教,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了学生理实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将学以致用落到实处,校企共同育人的职教模式渐显雏形。
四、专业人才培养
一直以来,学院以服务地方和产业经济发展为己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根据学院的特色和办学定位,设置和调整专业。学院现已初步形成为一所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引领、智能制造类和现代建筑类专业为主体、财经信息类和文化艺术类专业为两翼的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在省内具有较高影响的民办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被省教育厅授予“高职扩招标杆校”荣誉称号。目前学院有九个专业大类的十六个专业类别,共二十五个招生专业(见下表)。
2019年学院招生专业一览表
序 号 | 专业大类名称 | 专业名称 | 备注 |
1 | 制造类 | 新能源汽车技术 | 院级精品专业 |
2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院级特色专业 | |
3 | 电子信息类 |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省级特色专业 |
4 | 物联网应用技术 | 院级特色专业 | |
5 | 软件技术 | 院级特色专业 | |
6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 院级特色专业 | |
7 | 计算机网络技术 | 院级特色专业 | |
8 | 财经类 | 汽车营销与服务 | |
9 | 金融管理 | ||
10 | 市场营销 | ||
11 | 财务管理 | ||
12 | 会计 | 院级精品专业 | |
13 | 电子商务 | 院级特色专业 | |
14 | 审计 | ||
15 | 交通运输类 |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 | |
16 | 旅游类 | 旅游管理 | |
17 | 土建类 | 工程造价 | 省级特色专业 |
18 | 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 | ||
19 |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 ||
20 | 建筑工程技术 | 国家级重点专业 | |
21 | 文化艺术类 | 艺术设计 | |
22 | 环境艺术设计 | ||
23 | 文物修复与保护 | 院级精品专业 | |
24 | 公共管理类 | 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院级重点专业 |
25 | 资源坏境类 | 宝玉石鉴定与加工 |
2019年学院根据市场需求以及办学条件,暂时停招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新增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建筑项目信息化管理、城市轨道运营管理、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四个招生新专业。
长期以来,学校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管理全动员育人、服务全过程育人、生活全天候育人、环境全方位育人、内容全天候育人的“五全育人”工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推进,一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继续通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等进行思政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互助友爱、关心社会、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是丰富第二课堂。圆满开展了校园文化艺术节、运动会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为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搭建舞台。三是加强学生团体建设。组织3368名学生积极参与学生问卷调查。为掌握学生的主流动态、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修订《学生团体管理实施办法》和《学生团体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学团的成立、管理、考核程序以及指导老师的职责等,为促进校园学生团体健康发展,繁荣校园文化,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奠定基础。
学院教学注重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过程性,不断修订和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体系,编辑成册《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管理文件汇编》(2018版),制定《教务处工作手册》,明确按制度和程序做事,学院坚持两年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和每周一次的教学例会制度,科学决策教学工作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进程,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建立学院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教务处2012年以来分步制定(修订)合肥科技职业学院的教学管理文件46个,现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涵盖了教学活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形成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学院的教学和管理活动做到“有章可寻”“有法可依”。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经济状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生源和招生类别也比较复杂。为实现分类培养和分类管理,学院尝试建立学分银行,出台《合肥科技职业学院课程学分替代暂行规定》,学生可依照培养计划自主选定部分课程,实施个性化学习,通过选修、免修、学分替代、以证代考的方式选择性学习,对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比赛等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按规则实行课程(学分)的转换和替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个性特长。
学院教务处组织制定规范的考试操作流程,每学期多次开展教师监考工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考务的专业化水平,使学院考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程序化操作。逐步推行以职业能力标准来测试学生最终学业成绩,增加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考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现场的考核比重。结合学生的考试、学习、实践、技能测试或竞赛获奖表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学院承办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等学校应用英语等级考试、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等国家级考试,没出现过一例事故,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得到上级领导部门巡考人员的充分肯定。
“双证融通”:是指把职业资格(能力)考证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打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连接,实施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完全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融合,以证促学,以证促教,课证融合,逐步推进“1+X”证书制度。
“多主体育人”:是指构建学校、行业、企业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育人体系。行业人士参与专业建设的指导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习基地的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内容选择、指导和建设,同时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作为学校校外兼职教师参与实训教学和实习基地的实习指导;学院承担整体规划的任务,重点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学生的基本理论、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基本素质的养成教育,负责学生的生涯规划与持续发展。同时,学院积极筹建“大师工作室”,充分利用学院专家工作室的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产教融合。
为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创建“地方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学院不断凝练具有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夯实内涵,凝练特色,现已形成“双证融通、多主体育人”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三二一”特色课程体系。
1.构建“三类型、二结构、一拓展”的课程体系
“三类型、二结构、一拓展”课程体系:是指学院在发展中探索出来的一种颇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三类型”课程即文化教育课、职业基础课、职业能力课;“二结构”课程是指每类课程分为基础和拓展提高两层结构;“一拓展”课程是指单独设立的拓展学生素质的职业素养课程。
2.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机制
2018年以来学院出台《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实施意见》和《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考核办法》,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积极探索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改革,探索适合学院特点和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途径,学院与安徽徽安驾校、小明出行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有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汽车制造类的两个专业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与安徽智训合作开展智能自动化等专业共建。
3.开启智慧课堂和线上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院与安徽讯飞皆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试点“智慧教室”平台,将高科技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建立学院教学资源的移动互联系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潜能,有效解决“如何让学生深入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何使手机成为教学的工具之一,如何将课堂教学无限延伸”等一系列问题。推荐使用“雨课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教学和课程资源,开启了现代互联时代的教学改革,学院现已和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树网平台合作,开通网络课程一百五十多门。
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专业、课程、教材和教法。为此,学院出台《合肥科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及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建立院-省-国家三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加强内涵建设,指导督促院级和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案的制定、落实、研究和建设,以项目促改革,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促教学。学院现已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体系,国家级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学院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现有省级项目立项24项,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5项,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已全面启动。学院正积极探索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等公共课分类教学、以证代考、以赛代课等改革,将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积极纳入到人才培养中去,不断创新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七)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诊断和改进机制
教学管理重在过程,为此学院教务处专设教学质量监控岗位,以精细化管理手段,整体布局,系统规划,开展全程化的教学管理和监控,每学期均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建立了“两级监控、三层评价、四阶段检查”的教学监控体系。
1.“两级监控”是指学院教务处和系(部)分别建立日常教学检查制度。
教务处负责学院的全面检查和抽查,系(部)负责本教学单位的日常和阶段性检查。检查结果及时反馈,及时交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纠正,确保教学秩序的平稳与顺畅。
1.“三层评价”是指建立院领导听课、教务处查课、系部教师和学生评课的三层评价机制。
学院领导每学期按照规定要分批教师开展随堂听课指导,教务处开展日常查课和问题通报制度,及时通报问题并督促解决,系部教师、辅导员、学生对每学期的授课教师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2.“四阶段检查”是指除日常教学检查外,每学期开展重点时期的阶段检查和专题检查。
开学检查、期中检查、期末检查是学期的重点阶段,例行“三期”检查,同时,针对学院教学和发展的专题活动和工作,开展不定期的专题检查。通过全程化、过程性和动态性的监控体系,收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诊断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建立自我改进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的稳定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服务社会能力
(一)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企业能力
2019年,我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要求,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提升我院服务社会能力视为突出高职特色、实现“五个对接”的重要抓手之一。2018--2019学年,学院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平台,通过购买服务、技术支持等形式,与合肥伟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宁波顺和自动化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单位开展合作,技术服务到款30余万元。
(二)提高学生岗位技能
从2019年起,我院开始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的探索;颁布了取得某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可根据证书等级和类别免修相对应课程学业管理办法。在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了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内容。2019年我院有1000余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500余人次取得社会认可度高的其他证书。
(三)增强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的不断提高,我院招生计划趋于稳定,新生报到率、生源质量逐年提高。
近三年学院生源情况统计表
年 份 | 2017年 | 2018年 | 2019年 |
招生计划数 | 2034 | 2595 | 3300 |
实际录取数 | 2034 | 2423 | 2390 |
实际报到学生数 | 1787 | 2128 | 2114 |
报到率(%) | 87.85% | 87.83% | 88.45% |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
届别 | 毕业生人数 | 已就业人数 | 初次就业率 |
2017 | 939 | 882 | 93.93% |
2018 | 1444 | 1327 | 91.90% |
2019 | 1573 | 1475 | 93.70% |
2.就业率及毕业流向
截止目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 93.77%,年终就业率 93.77%。
未就业情况分析及说明:未就业人数96人、,其中经济管理系未就业42人,电子信息系未就业29人,汽车工程系未就业15人,建筑工程系未就业10人。
3.就业地域与行业分布
(1)毕业生就业地域情况:2019年我院毕业就业分布在安徽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等,其中安徽为主要区域,共有1016人在此就业,占毕业生就业总人数的68.88%(具体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2019年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情况(人,%)
序号 | 就业地区 | 就业人数 | 占就业总数比例(%) | 就业合计 | |
1 | 安徽省 | 合肥市 、其它地市 | 1016 | 68.88 | 省内就业合计1016人,占就业总数68.88% |
2 | |||||
3 | 外省及其它 | 北京市 | 24 | 1.62 | 外省就业总数为459人,占就业总数31.12% |
4 | 上海市 | 109 | 7.38 | ||
5 | 江苏省 | 85 | 5.76 | ||
6 | 浙江省 | 60 | 4.6 | ||
7 | 深圳 | 17 | 1.15 | ||
8 | 其它 | 164 | 11.11 |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整改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精神,我们在适应社会需求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以下几个方面是我们要着力加强整改的:
内容:学院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科研能力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改进措施:健全师资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整体水平。一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机制:有计划地选送 青年教师到企业单位挂职锻炼,增强实践教学能力;采取切实措施帮助我院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着力提高教科研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培训,重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二是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注重从生产一线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注重聘请企业“专家型”“技能型”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努力打造一批双师结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营造教科研氛围。进一步完善教研室或专业群等教学研究机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动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及教学手段的更新。
内容: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完善实训条件,强化学院实习实训等硬件支撑的设施建设,满足不断增长的办学规模需求。
改进措施:一是加大实践教学条件投入。积极盘活存量资产,搞好老校区置换,加快现有校区建设;利用产学研结合机制,充分发挥学院的人才、技术、设备优势,为行业和社会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及技术服务,增加办学收入;加大学院管理改革力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收节支;利用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仪器设备支持;适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好现有实践教学条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充实现有实训室建设。三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等网络课程资源服务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积极推进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省内普通高校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竞赛,重点推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内容: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订单培养和企业冠名班有待进一步推进。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共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改进措施:一是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引企入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努力创造条件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二是积极探索校企共育新模式。充分利用民办高校的灵活机制,以“专业共建、资源共享、过程共管、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形式,促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有效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将坚持以建设促发展、以管理促发展、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促发展、以规模促发展、以党建促发展,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进一步加快学院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以及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教科研管理改革;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进一步强化招生宣传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把学院建成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信息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的同类院校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应用型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