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增强体质为主要目的的课程。体育学科的目的是以科学的方式,发展基本体能,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具有一定体育文化素养和较高的运动欣赏水平能力,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意识及能力,使其有健壮的体魄,敏捷的思维,旺盛的体力,培养每一个大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转变以单纯传授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2)丰富文化生活,培养自觉地、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改革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机能水平。
(4)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勇于攀登的精神,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工作能力。
(5)教师的六种意识:
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强调教师必须加强六种意识。即:团结协作意识;教书育人意识;身体素质意识;社会人文意识;人际交往意识;文化修养意识;力创教学内容明确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方法层次化。
3.课程目标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因此我们把课程目标确定为身体运动和身心健康两大目标。
(1)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2)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方法,能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4.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教师在确定教学基点和选用教学方法上,应把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性、创造性以及学习过程的民主化与个体化放在中心地位,做到:
(1)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以多边互动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方法。
(2)将个体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实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个性适应和参与,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3)教学方法应与多元的教学目标相适应,在设计或选用教学方法时,应重视认知、情感、技能、身体等各项目标的协同达成,或在侧重实现某一目标时,兼顾其它目标的达成。
(4)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精讲多练。
二、课程知识结构
1.基本知识结构
本课程知识由三大块构成:技术、技巧学习、理论及裁判知识学习和课外体育活动。
(1)技术、技巧学习:体育教学以实践性为主,一定要达到规定的时间和运动量。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2)理论及裁判知识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渗透有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知识面。
(3)课外体育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表
章 节 |
内 容 |
合 计 |
一 |
理论知识 |
4 |
二 |
广播体操 |
8 |
三 |
球类 |
20 |
四 |
田径 |
6 |
五 |
武术 |
16 |
六 |
健美操 |
18 |
合 计 |
|
72 |
注:按一学期18周36学时,即两学年36周72学时。
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练习及测试在课中进行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 理论知识
1、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正确的体育卫生保健常识,逐步理解实践这些理论知识。
2、教学内容
(1)体育概论
① 体育的目的和任务
②体育运动与身心健康
③ 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④体育手段
(2)体育卫生保健与健康
①体育卫生常识
②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现象
③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处理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①学生体质健康的内涵
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的作用和认识
③体质健康素质与体育锻炼
④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及其使用方法
(4)营养与健康
①大学生的营养需求
②大学生营养状况的自我评价
③膳食营养对体能的影响
④膳食对体重与健康的影响
3.教学要求
(1)了解: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2)熟悉:体育卫生保健与健康知识
(3)掌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使用方法
4. 教学方法
理论讲授为主,辅以事例分析和讨论
5. 教学学时
4学时,全部理论讲授。
第二部分 广播体操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依据《洛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学计划》(2012年版修订),结合体育学院本科学生实际情况编写的。
二、教学目的与任务
本门课程以掌握基本体操的实践内容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具备在社会体育活动中指导基本体操内容的工作能力。
1、使学生掌握基本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掌握队列队形的指挥方法; 2、使学生具备基本体操的组织教学能力,做到能示范、会讲解、会指挥,并具有独立创编成套操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形式和时数分配表
分类 |
教学内容 |
教学形式 |
学时合计 |
实践部分 |
预备节 伸展运动 |
实践 |
2 |
扩胸运动 |
|||
踢腿运动 |
实践 |
2 |
|
体测运动 |
|||
体转运动 |
实践 |
2 |
|
全身运动 |
|||
跳跃运动 |
实践 |
2 |
|
整理运动 |
第三部分 球类
1、教学目的
通过本单元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各种球类运动,掌握各种球类的技术、技巧及锻炼方法。
2、教学内容
(1)篮球
①篮球运动基本常识 :规则、场地、裁判法、基本战术
②基本技术:投 、运、传、接、投篮、抢篮板球
③基本战术配合:进攻战术 、防守战术
(2)排球
①排球运动基本常识:规则、场地、裁判法、基本战术
②基本技术:发、传、垫
③基本战术配合:进攻战术、防守战术
(3)足球
基本常识:规则、场地、裁判法
基本技术:脚内侧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内侧停球
(4)羽毛球的基本常识:场地、握拍、裁判法
3.教学要求
(1)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基础知识
(2)熟悉:球类基本技术
(3)掌握:基本技、战术配合
4. 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以练习为主。
5. 教学学时
教学学时:20学时,实践为主